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等5种杀虫剂对马陆毒杀效果比较研究
郑逢云, 陈锋岭, 黄河
摘要783)      PDF (495KB)(686)   
目的 了解几种常用卫生杀虫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为马陆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测定5种不同杀虫机制的药剂对马陆的毒杀活性,测定了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半数致死量(LD 50),并用现场模拟试验对其毒杀效果进行验证。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χ 2检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后马陆击倒差异。 结果 药剂筛选测试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12%高氯·毒死蜱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0%残杀威乳油和10%吡虫啉悬浮剂5种药剂稀释100倍对马陆的半数击倒时间(KT 50)分别为1.78、8.55、43.17、1.15、9.23 min;KT 90分别为2.63、20.02、68.83、2.03、22.80 min;施药2 h后死亡率分别为76.25%、56.25%、73.33%、56.67%、46.67%;24 h死亡率均为100%。5种药剂200倍稀释对马陆的KT 50分别为2.08、23.26、56.00、1.49、52.78 min;KT 90分别为3.15、33.35、85.68、2.98、79.55 min,施药2 h后致死率为65.00%、47.50%、68.33%、40.00%、36.67%,施药24 h后致死率均为1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LD 50为5.42 mg AI/m 2。现场模拟试验条件下,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在7.5、15.0、30.0 mg AI/m 2剂量下对马陆24 h死亡率分别为98.33%、100%和100%。 结论 常用5种杀虫剂中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较为优异,这对公共环境马陆防治用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022, 33 (3): 438-4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4
用药条件下马胃蝇蛆排出动态模型的建立
金冬梅, 黄河清, 布兰, 王振彪, 张东, 刘善辉, 李凯
摘要244)      PDF (545KB)(746)   
目的 通过拟合马科动物服用伊维菌素后排出的马胃蝇蛆数量动态变化,建立马胃蝇蛆排出动态模型,根据模型预测排虫高峰,为新鲜蝇蛆的大量采集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家马和普氏野马各3匹,分别圈养在临时搭建的小围栏内;统计服用伊维菌素后单位时段各实验对象排出的马胃蝇蛆数,计算家马和普氏野马在各时段排出的平均马胃蝇蛆比率,采用Quadratic、Compound、Cubic模型对排虫动态进行拟合。 结果 在3种拟合模型中,Cubic模型拟合马科动物马胃蝇蛆排出动态的效果最好(家马 R 2修正值为0.837, P=0.003;野马 R 2修正值为0.940, P=0.000),家马和野马排虫动态拟合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Y 家马=-1.302 766+0.075 436 t-0.001 177 t 2+0.000 006 t 3(27.6≤ t≤87.9), Y 野马=-1.178 999+0.071 902 t-0.001 157 t 2+0.000 006 t 3(25.7≤ t≤84.7)。由回归方程解出,家马和野马排虫高峰分别出现在服药后49.0和47.1 h。 结论 不同马科动物排虫动态的一致性说明驱虫效果与马科动物种类及其马胃蝇蛆感染量无关;所得回归方程量化了早期的观察结果,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马胃蝇蛆的采集效率和获取新鲜蝇蛆样本,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7, 28 (4): 318-3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04
对“四害”常用密度监测方法的评述和建议
黄谊1,黄河2
摘要2297)      PDF (297KB)(2003)   

【摘要】 目的 对目前鼠、蚊、蝇、蜚蠊常见密度监测方法进行评述,并提出建议。方法 从监测的种类、器械、数据、范围及监测的类型等方面对各种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各种监测方法在监测种类、所需器械、数据的准确性、适用的监测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监测时,应根据监测目的、实施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

2009, 20 (4): 375-376.
1999至2000年福州市登革热媒介综合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郑能雄1;王宗汉1;林云钦2;张晓阳1;郑高1;陈黄河1;陈敏红1;陈红光1;赵松涛2
摘要1282)      PDF (150KB)(629)   
目的:评价1999~2000年福州市近郊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后,为迅速扑灭疫情和预防隔年重新流行,在疫区及周边地区实施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制定登革热防制与监测方案,开展卫生宣传,发动群众进行灭蚊和铲除蚊虫滋生地,用敌敌畏、12.5%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或强力敌等化学药物杀灭蚊虫,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及叮刺率等方法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1999年通过落实综合性防制措施,疫区防治前后的房屋指数分别为63.3和2.1,下降率为96.7%;容器指数分别为55.8和10.0,下降率为82.1%;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99.8和3.2,下降率为98.4%;防治前平均每户有2个阳性积水容器,防治后仅有0.03个;刺叮率从防治前平均42.2只/(人工·h)降至0;10月13日后未发现新的病人。2000年6~11月份在5个区共调查6200户居民住房,白纹伊蚊幼虫的房屋指数平均为16.7,容器指数平均为12.7,布雷图指数平均为13.8,其中疫区上述3项密度指数分别控制在4.5、2.2、2.3以下,全年仅发病3例。结论:在政府的干预下,根据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采取清除与管理滋生场所,灭蚊与防蚊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可迅速有效地遏阻登革热病的发生或流行。